摄影师再现19世纪湿版摄影:用药水在玻璃上成像
发布时间2018-03-30    来源:长江日报
  王岳君的湿版摄影作品

王岳君的湿版摄影作品

王岳君的湿版摄影作品

王岳君的湿版摄影作品

王岳君的湿版摄影作品

王岳君的湿版摄影作品

王岳君的湿版摄影作品

王岳君的湿版摄影作品

王岳君在工作室中 记者胡冬冬 摄

王岳君在工作室中 记者胡冬冬 摄

  用药水在玻璃上成像,形成一种古典的黑白照片。产生于19世纪的湿版摄影技术,在民间已消失多年。近日来,武汉一位摄影师开始重新捣鼓起“湿版”摄影,他不仅创新了这门古老技术的拍摄方法,还计划做一组“湿版”京剧脸谱专题。手机都能拍出好照片的年代,为什么还有人重拾“湿版摄影”?记者走访摄影师王岳君的工作室,体验19世纪的古法摄影魅力。

  古老相机玩出“数码速度”

  王岳君是湖北荆州人,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摄影专业。年轻时,在洪湖市文化馆从事了一段时间绘画工作后,他被调往新华社湖北分社担任摄影记者,这一做就是20余年。

  2014年起,王岳君开始接触“湿版摄影”。“以前在摄影史的书中读到,自己就想试试。”他说,自己是“一个老牌摄影人的回归”。

  不到两年的时间,王岳君已经在湖北“湿版摄影圈”做出了多个“第一”:第一个将曝光时间缩短到一秒;第一个尝试陶瓷底片;甚至第一个做出超大画幅的“湿版”相机……

  对于多数人,“湿版摄影”是一个陌生的“历史名词”。“这种工艺距今已有162年的历史了。”王岳君介绍。但在20世纪盒式胶卷摄影、数码技术出现之后,就很少见有人再掌握这项工艺。

  没有老师,找不到课本,王岳君就在网上查资料自学。5秒的曝光时间,在他看来仍然太长,最终,通过调整影棚的光线,达到了目前最快的1秒速度,也就是能够像数码相机一样瞬间抓取。

  “湿版”再现国粹之美

  “湿版摄影”是摄影界中的奢侈品:技术要求高,成本贵。王岳君简单算了一下,湿版摄影用的机器块头不小,做工复杂,早已停产,他都是自己画图纸,找工匠定做;算上手工、药剂,独一无二的底片等等,一整套湿版照片拍下来,成本近万元。

  怎样让更多人关注“湿版摄影”,而不是圈子里“玩物”?最近,王岳君琢磨,与本地的京剧院合作,用“湿版摄影”拍摄100张中国京剧脸谱,命名为“国粹”。

  这一想法不是心血来潮。早在2005年,王岳君曾拍摄了上千张武汉历史建筑图片,作为“武汉记忆”的专题作品在武汉博物馆等地巡回展出。

  王岳君说,拍摄过程中,他始终感觉摄影语言太轻,表达不出民族文化记忆的重量。他觉得,自己手中的相机,不过是一个工业生产的物件,胶片或存储卡放进去,摄影师变成按快门的人,没有太多的主动性。这种创作和他想要的感觉相距甚远。

  “我希望有更多的个人化的东西,”王岳君说,对摄影史一直有研究的他,认为“湿版摄影”是最好的选择。因为在“湿版摄影”看似繁琐的步骤下,从第一步材料的选择开始,摄影师就可以开始自己的创作过程。“这就像画画,我可以选择适合的颜料,喜欢的材质”。

  为了筹划的“国粹”专题,王岳君也请来京剧演员进行了几次试拍,效果非常好。接下来,他还想在底板材料上进行突破,把玻璃换成中国传统陶瓷,“用最中国化的材料,表达最中国的符号”。

  王岳君说,哪怕数码软件可以后期做出湿版效果,也永远无法表达这种摄影工艺的灵魂,“这是一个数码时代手艺人的坚持”。

  拍照

  日前记者当起了模特,在武汉湿版摄影师王岳君工作室,完整体验了一次拍摄过程。

  “湿版摄影”的第一步,是暗房中的准备工作。王岳君拿出一块12厘米见方的玻璃,用酒精擦拭干净,随后,在一面沾上以火棉胶为主材的溶剂后放进片夹,浸入硝酸银,大约4分钟后取出,放入底片夹。拍摄过程只有一秒,闪光强烈。随即,王岳君取出底片,立即进入暗房,将照片放入药水中显影、定影。王岳君说,随后,照片还要烤干,涂上黑色颜料才算完成。

 

  拍摄时间并不长,但玻璃片的洁净程度、火棉胶的附着情况、拍摄房间的光线,温度、气压、湿度,甚至显影药水的浓度,都会影响最后的成像情况。每一步都要求细致和耐心,不能出一点差错,作为模特,要求能够稳定坐姿,配合拍摄,情况与画室里作画颇为类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