让养老服务“跑赢”人口老龄化速度
发布时间2018-05-18    来源:华声在线
           全国人大代表、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在接受记者提问时表示,“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之快规模之大,世界上绝无仅有”,同时告诉记者,全国人大连续三年跟踪监督多个针对性很强的调研报告,推动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实施,起到了作用。(3月12日 《人民日报》)

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显然已经是一个被常提起的重大的社会问题了,有数据显示:1999年60岁以上占比10%,2017年底提高到17. 4%。而根据联合国的预测,到2035年,中国老年人将高达28.5%,超过3.4亿人,大约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;到2050年,将达35.1%,超过4.4亿,大约每3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。

从老年人口比例以及目前的人口发展趋势来看,无疑是令人担忧的,一个老龄化社会所衍生的问题之多、情形之严重,往往需要付出极大的社会成本来化解。一个典型的“老年人大国”——日本,其现状堪称人口老龄化的标本,日本65岁及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28%,整个社会对老年人护理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,而劳动人口萎缩则意味着仅有较少的健壮成年人可以照顾老年人。国家为老年人提供的设施不足,私人医疗保健费用昂贵,许多老年人不想给亲属们造成负担,于是选择独自生活,孤独终老也便成为常事。

在中国,目前“空巢老人”“留守老人”“独居老人”越来越多,由于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相对滞后,不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现实困境。中国养老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在于政府公共投入不足,市场资源和社会资源没有充分调动起来,要改变这一点,关键是加大公共服务投入,最重要的是让市场主体、社会组织积极地加入进来。

这些年,我国对社会养老也进行过颇多的探索和试验,“居家养老”“时间银行”“共建民营养老机构”等都是为应对人口老龄化而采取的社会养老模式。这些模式,固然为创新养老模式提供了宝贵经验,但仍然存在不少短板,如不少居家服务养老机构由于缺乏运营补贴,处于赔本的局面;“时间银行”实施范围过窄,没有制度保障,最终导致管理和发展陷入僵局,等等。

要解决这些困境,就需要从宏观规划入手,构建社会养老服务多元主体和多元筹资的常态化渠道,通过引入竞争消费者需求导向机制,推动服务社会化和市场化发展。只有政府、社会、家庭多方面共同努力,同时让社会组织发挥应有作用并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,才能让养老服务业的发展“跑赢”人口老龄化的速度,进一步解决中国人口老龄化“高速前进”之下的社会难题。■本报评论员 张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