韶华百岁更芬芳
发布时间2018-03-30    来源:湖南日报
   范正明

  今年3月31日,是我省文艺界元老铁可百岁大寿。

  1938年,正是抗日烽火燃遍大半个中国的时候,年轻的铁可,怀着满腔爱国热情奔向延安,参加革命,投身戏剧运动,旋又驰骋敌后,在冀中、晋中、晋绥边区一带,冒着炮火硝烟,以自己的表演艺术作武器,为唤起民众,抗日救亡而奋斗。在解放战争中,他转入吕梁剧社,随军转战华北。1949年南下进入湖南,从此,他就在这方土地上扎下根来,湖南成为他的第二故乡。

  新中国成立以后,他踏上戏剧工作的领导岗位,相继担任过湖南省湘江文工团副团长、省文化局副局长、省文联副主席、省剧协主席等职。他是我省戏剧特别是戏曲改革运动主要组织者、领导者之一,是我省有影响的戏剧评论家、活动家。

  当他是歌剧、秧歌剧演员的时候,他敏锐地认识到地方戏曲这种艺术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性,为人民所喜闻乐见,在宣传鼓动民众的爱国热情,积极投入抗日民族战争,作用更大。他便毅然学习地方戏。几年之功,就成为山西梆子的一名主要演员,扮演过新编历史剧《逼上梁山》中的林冲、《三打祝家庄》中的石秀,以及优秀传统剧目《长板坡》中的赵云、《斩黄袍》中的高怀德等众多角色。这类长靠短打的武生戏,没有坚实的功底、表演的绝招,是无法胜任的。

  在“大跃进”的年月,他从当时戏剧创作实践中,痛感到戏剧直接以政治工作为中心乃至为某一项具体政策服务的“左”的主张,必然导致戏剧创作的公式化、概念化、庸俗化,舞台上将只有简单的政治传声筒,而无艺术形象可言,因而他著文阐述、呼吁戏剧创作要从生活出发,注重艺术形象的塑造。就因这一主张,他被视为“右倾”,遭到批判,继而去职下放马田煤矿劳动改造,在坑道挖煤,极其艰苦。尽管如此,铁老没有“认错”,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。

  由于环境使然,也由于长期处在文艺界领导岗位上,铁可同志自己挨过整,也整过别人,但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,铁老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坦白襟怀,在湖南省第四次剧代会上当着全体代表解剖自己,诚恳地向一些同志道歉,因而得到大家的理解,代表们一致选举他继任省剧协主席。

  1983年省文艺界机构改革后,铁可被任命为省文化厅党组成员、顾问,率领工作组深入潇湘电影制片厂进行调查研究。他离休以后,虽然年过古稀,思想却很解放,他的思想解放不是为了赶时髦,获得廉价的赞赏,而是经过深沉反思的结果。例如,对戏曲改革工作,特别是传统剧目的整理、改编,哪怕是已有定论,他认为还需用今天的观念去重新认识。因为过去改的戏,有不少是在“左”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,其中也包括他自己参与改编的《生死牌》。因此,铁老提出,戏曲的“推陈出新”工作还远远没有完成,还必须作艰苦的努力。

  在坚持戏曲改革的同时,铁老旗帜鲜明地强调,中青年演员必须认真继承传统,他反对那种把戏曲传统艺术贬得一无是处的虚无主义,认为没有继承,就没有改革的基础。戏曲的现代化不是凭空“化”出来的,必须与民族化相结合,在民族的土壤中生发出来。他的这种观点是符合艺术辩证法的。

  铁老生活态度严谨,对同志对朋友一视同仁,不搞拉拉扯扯,所谓“君子之交淡如水”,但我们又不觉得他生硬、难于接近。

  回首何须惊夕照,韶华百岁更芬芳。